记得之前看到一条短视频,是一个女生哭诉重金留学到底为了什么,很多正在留学或是留学回国的小伙伴们都很有感触。今天,我们熟悉的留英小伙伴Julie,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她遇到的困难和收获的成长。本篇文章包含了Julie在留学期间的所遇、所见、所知,她所了解到留学生面对的学业压力和语言带来的问题,以及在慈善商店的志愿者工作经历。
关于更多的留学生活和毕业后的故事,请期待下一期的内容~
图片由Julie拍摄与提供
图片由Julie拍摄与提供
基本信息:
Julie
22届,布里斯托大学,公共政策专业
23年毕业后回国求职
学业压力:理工科挂科率高
虽然自己的专业是公共政策,但是Julie从周围的朋友的反馈中,感受到理工科留学生的学业压力普遍会比较大,这也是她想告诉大家的留学现状。
Julie认为这个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及格率:“因为对于英国的理工科来说,比如计算机、生物医学工程,或是物理、数学之类的专业,考试会压分。我的一个朋友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他们有一门课,老师说上一届的平均分只有30多分,而英国是50分及格…一方面考试不及格就需要补考,另一个方面是英国有一个政策,会根据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要求。比如说有的专业,你最多挂科三门,如果超过三门就会退学,没有办法再继续重考或者补修,这是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我所了解到的就是理工科的专业,分数普遍会比较低。大部分的人都要重考。”
当然这是Julie从身边的朋友那里了解到的情况,仅分享给大家作为参考,实际情况要看学校、专业等各方面因素。
Julie还提到自己那个学生物医学工程的朋友,不论是平时上课还是考前复习都很认真,像老师给的PPT,录制的课程他都会全部过一遍,但是考试的内容跟那些内容是没有关系的。
另一个学计算机的朋友也和Julie讲过,他们的专业因为挂科的人太多了,学生都觉得很不公平,有一次联合所有专业的人,一共70+名学生给学校写投诉信,但是没有人回应他们…
Julie觉得文科类专业通常是提交毕业论文,操作空间和准备时间都要充分一些,比如多查找一些资料和参考文献,总归有方法来完成。但是理工科的考试,题做不对就是不得分。
此外,Julie提到由于英国通常是一年学制,对于留学生来说,一年的时间是非常快的。
Julie的专业分为三个学期,第一个学期是从9月开始到12月圣诞节假期前,然后放假,放假回来之后1月会有考试;第二个学期是从2月开始到4月的复活节假期前,然后放假,放假回来后5月上旬考试;第三个学期是从6月到8月底,期间学生完成毕业项目,写毕业论文或者做实验。如果有课程挂科需要重考,可能会延期提交毕业项目。通常情况,如果所有成绩合格,会来年2月正式拿到毕业证。
时间很紧。
而像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分两个学期。第一学期有7门课,6门都是考试形式,集中在10天内考完;第二学期有5门课。整个学年一共12门课,有8-9门课是100%分制根据考试成绩直接算分的。听着都已经让人头疼了,再加上你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新的教学模式,适应语言等等,真的是“亚历山大”。当然这只是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来举例,并不代表所有专业都是这样,在这里Julie只是把自己了解到的分享给我们,给大家作为参考和有个心理准备。
看来选择专业真的不能太盲目一味追求热门或者就业前景,也要量力而行,如果本身学习能力不够强就要慎重抉择,不要给自己挖坑。
图片由Julie拍摄与提供
图片由Julie拍摄与提供
语言障碍,是很多困难的根源
之前分享的文章中已经不止一次强调语言的重要性,这次Julie同样表达了这个观点。
Julie出国前的雅思是6.5分,口语单科6分。她在布里斯托,属于语言环境相对好一些的地区,当地人的英语总体来说比较标准,口音并不重。不过学校的老师是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的会有一些口音,听课就会特别费力。以Julie的公共政策专业为例,课上老师会扩展很多课件上没有的内容。如果听不懂就很难听进去,稍微一走神就跟不上这节课了。Julie的朋友在苏格兰地区,那边老师普遍口音会比较重,听起来就更吃力一点。
关于带录音笔,Julie深有感触,她说自己也是那个带了录音笔的人,但是通常情况下你很难在课后真的认真去听录音。还有的人会用转录翻译功能。Julie觉得如果你是真的抱着去那里学习的目的,想要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就非常不推荐这种方式,因为这会剥夺你去适应语言环境的能力,产生依赖,最后很难进步和成长。
“你需要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去经历那个艰难的过程,从听不懂到慢慢听懂,最后到能听懂大部分的过程。”
语言障碍除了影响听课质量,对于小组讨论式的课程,就更是一大阻碍。Julie直言不讳地说:“你听一个人讲就很费力了,小组讨论是周边几个人同时说,周围的信息根本“没有办法进入你的脑袋”。最开始的那一两个月,你只能专注地去听一个人,能听懂七八成其实都已经很好了。精力都用在理解对方说的话,你就没有办法很好地加入他们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小组成员是亚裔或者母语非英语国家的留学生,大家会自然而然地相互理解,从你的神情感受到你听得有些吃力,会放慢语速或是复述刚刚说的话。但是当地人是英语母语者,就没有很强的对语言障碍的同理心,也不会特意照顾非英语母语者,他们的语速就会更快,课堂讨论时经常还会夹杂俚语或是开一些玩笑,有时你根本不明白他们在笑什么,就会感到很尴尬。”
语言上的障碍还有可能影响到你和同学之间和谐的社交关系。Julie就分享了她在一次完成小组作业时,曾和一个留学生发生了小摩擦。起因就是由于语言理解上的不够清晰,造成了理解偏差,导致产生了责任分配上的分歧,引起了一次小型冲突。这也让她更加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
图片由Julie拍摄与提供
图片由Julie拍摄与提供
语言还影响到结交当地的朋友。Julie的朋友和她说自己刚开始会主动参加一些聚会,但是发现当私下朋友一起聊天时,他们的语速就更快了,还夹杂着当地的玩笑,一些具有社会文化特点的笑话和俚语(举个栗子,类似于我们平时会说的“你 大爷还是你 大爷”这种)。自己很难融入他们的氛围,后来慢慢也就不太参加那种活动了。
Julie与慈善商店
和很多中国留学生一样,刚到一个陌生的国家,总喜欢“抱团取暖”,于是在留学的第一学期,Julie大多数时间还是跟同胞在一起。到了第二学期,她到一个【慈善商店】做了志愿者,这个经历也让她的语言突飞猛进,慢慢能够和当地人用英语进行正常的交流了,这绝对是给正在留学和准备留学的小伙伴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经验参考。
Julie当时想到志愿者的角色通常会比较友好,乐于帮助他人,于是就申请了慈善商店的志愿者工作。事实证明是这样的。她所工作的慈善商店,基本都是年纪较长的人,他们对待自己非常友善,会比较有耐心地进行交流,Julie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这种情感促使自己更加愿意去努力表达自己。
慈善商店在英国比较普遍,主要卖一些二手产品,比如衣服、书籍、小物件。上个世纪的1947年,成立了第一家慈善商店。人们将自己不需要的物品捐赠给慈善商店,慈善商店以较低的价格进行售卖,获得的全部收入都用来支持慈善机构的项目运作。商店的日常经营需要有志愿者负责收银、给假人模特换衣服、整理店铺、打扫卫生,把人们捐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清理和熨烫等等。
小编也了解到,英国有很多的科研院所也是以charity注册的,开设的慈善商店也同名,销售收入会用来给科研人员筹集研究经费。
英国大街小巷有很多慈善商店,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Julie最终的毕业论文也是和慈善商店相关的内容,可以说慈善商店的工作经历是她留学期间至关重要的部分,也让她逐渐能够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
下面是Julie拍的慈善商店,真是太有爱了~
图片由Julie拍摄与提供
图片由Julie拍摄与提供
图片由Julie拍摄与提供
图片由Julie拍摄与提供
图片由Julie拍摄与提供
图片由Julie拍摄与提供
今天的分享先到这里了,下一篇文章将继续分享Julie留学生活中面临的情绪困扰、毕业后的困境以及留英经历带给她的成长。敬请期待吧~
我们是专精8年雅思,留学高端定制的@充满元气的好裘
【每2天更新1篇雅思/留学干货哦~】
原创文章,作者:Lar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ngchuhao.com/92335/